評論深度五四百年

朱學勤:在「之」字形百年曲折中,重新反思五四的歷史地位

毛澤東實際上是披着五四的叛逆外衣,來實現了五四的遺願,被迫害者也應該想到。他是以打擊五四型知識分子的方式,完成了被打擊者在五四前後他們共同呼喚的事業——改造文化,改造人性。

2019年4月29日,河南安陽市貞元廣場,有中學生舉行「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」以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。

2019年4月29日,河南安陽市貞元廣場,有中學生舉行「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」以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。圖:IC photo

刊登於 2019-05-04

#朱學勤#五四百年#評論

【編者按】本文為著名歷史學者朱學勤在香港中文大學博群計劃思想沙龍「思托邦」的演講實錄,文字經作者審定,並有重要修訂。端傳媒經朱學勤先生授權刊發,以饗讀者。

每年到五四,會有三種聲音。

第一種當然就是官方的聲音,所謂「主旋律」。你去看人民日報、新華社、CCTV,它們會搶着說,五四的旗幟是「愛國」與「進步」,而不是其它。相信很多大陸學生,從中學到大學聽到的「主旋律」、讀到的教科書都是這樣說的。

每當這種聲音出來的時候,我們會聽到民間知識界的第二種聲音說:不對,當年五四運動的旗幟不是愛國與進步,是「德先生」與「賽先生」——「民主」和「科學」,明明是寫在五四歷史上的兩個口號,怎麼被改成「愛國」與「進步」?

我屬於第三種聲音,另類。這第三種聲音想表達的是什麼?首先,歷史不容篡改。從歷史事實說,肯定是「民主」與「科學」,而不是「愛國」與「進步」,其次,五四需反思,需超越。「民主」與「科學」,當年前者比後者影響大,後者且不論,我們今天只討論「民主」,當年追求的是哪一種「民主」?那時世界上有兩種民主,一是法國革命式、俄國革命式的所謂「大民主」、「直接民主」,還有一種是英、美式的代議制民主,香港因為有英國人留下的制度傳統,在座者可能比較熟悉,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「小民主」、「間接民主」。

閱讀全文,歡迎加入會員

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,了解更多

立即訂閱

已經訂閱?登入

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,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,請勿轉載或複製,否則即為侵權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