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從顧客找出市場

「市場區隔」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,只要妥善運用,就能為顧客量身打造產品與服務,進而達到成功行銷的目的。但實際使用的成效,似乎不如預期。這中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?又有什麼可改進的空間?
消費者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類型,展現的購買模式也各有不同。負責市場研究、產品開發、定價、銷售及策略的人,都相當了解這個簡單的道理。但他們並沒有從「市場區隔」這項歷史悠久的技術當中,獲得太多協助。市場區隔如果運用妥當,可以引導企業針對最有可能購買的消費族群,量身打造產品和服務。不過,目前市場區隔的做法,只是狹隘地用於滿足廣告的需求,選用觀眾
可以認同的人物來拍廣告片,這是採用刻板形象角色的行銷手法。

1964年,本文作者之一的楊克洛維奇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發表一篇文章〈市場區隔新標準〉,首次介紹了「非人口學」(nondemographic)市場區隔概念,修正了純粹只按照人口學來分類消費者的做法。那時我們並沒有預料到,現在會用這種方式來運用市場區隔的方法。在那篇文章中,楊克洛維奇主張:

■ 傳統的人口學特徵,例如,年齡、性別、教育程度和收入,已無法提供足夠的資訊,作為行銷策略的基礎。
■ 非人口學的特徵,例如價值觀、品味和喜好,比人口學特徵更有可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。
■ 健全的行銷策略,必須要能夠辨認出哪些市場區隔可能會接受特定品牌,以及產品類別。

我們當時的想法,是擴大運用市場區隔,不僅用於提供廣告製